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在陈易以尚书令身份执掌朝政大权后,大唐的发展方向已经彻底改变。(1 / 2)

在陈易以尚书令身份执掌朝政大权后,大唐的发展方向已经彻底改变。

这些年大唐取得的成就让许多大臣洋洋自得,任何人都知道,再也没有外来势力能威胁到大唐的安全,泱泱大唐就是威服天下的代名词,任何藩属国都要深深仰慕的,但陈易并不满足。

在后世那种现代化的环境下生活了三十年,许多东西都很让他流连的。

他完全相信。他个人的见识超过这个时代的任何一个人,他懂的他们不懂的许多知识。他要用他的知识和见识,让大唐发展的更快一些。无论是政治、经济、科技方面都要如此。

政治上的改革是一定要进行的,如今实现后世西方那种三权分立等形式的民主是不现实的,但他可以引领大唐往“初级民主”方面发展,并为此做出了不少努力。

君主制度时代,展开彻底的改革是不现实的,只能在原来的基础上,慢慢改变,从量变到质变,让人慢慢接受。并完善各种制度。完善三省六部制,是陈易现在最可行的手段。

有李世民当年的基础在那里,及陈易的威望及控制力在手,要完善三省六部制,还是容易做到的。

陈易所进行的改革,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,加强政事堂诸宰相的权力,以相权制约皇权。

这虽然说对他自己儿子以后真正亲政后,会带来些麻烦事。但陈易觉得,有制约的权力总比任何事都是由皇帝最后决定的独断专行方式好,绝对的权力肯定会出现许多负面的影响,有监督的权力才会受到制约。让皇帝不能为所欲为,这样才能让大唐在良性循环中发展。

要让大唐真正的长治我安,一直延存下去。肯定要有一套非常好的制度,各方面权力相互制约。才能实现。后世西方的民主制度就是权力相互制约的,即使总统也不能为所欲为。

陈易期望经过他的努力后。在几十年后能初步实现这样,皇帝依然是国家元首,是最高权力掌握者,但属下的那些大臣也会对他行成制约,并有一套完善的监督体制。

而要完成这项非常浩大的工程,仅凭他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,也需要很多年的慢慢改变才有可能实现。陈易需要很多的人帮忙,也不能让人才断档。如今已经有很多有才之士经他荐举、提拔得到了朝廷的重用,但这远远不够,还需要加大力量培养,并且要向这些人灌输“民主”方面的理念。

陈易不喜欢阿谀奉迎之臣,他希望官员们都是耿直入士,能为理而争。

裴行俭当年制定的官员选拔制度被摆到很高的位置上,所有官员的任免、考核、提拔都按章行事。官吏是国家的根本,治国首先要从治吏开始,官吏队伍治理好了,其他事都好办了!

监察制度在逐步完善之中。

制度是治本之策,陈易就是希望在他手上,能将所有制度都完善,包括官员的任免、监督、考核。

选拔官员当然是重中之重。

可以说,如今选拔官员的最好措施还是科举制度。

但在陈易主导下的科举制度,已经不仅仅限于选拔合格的官员上了!

陈易令吏部尚书魏玄同,率领一般官员,依照他所提后世教育体制及科技发展方向,完善科举制度,不但要为朝廷选拔适合当官的人,还要将那些精通各行各业的人才都选拔出来,为朝廷所用。

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”,这是陈易非常信奉的一句名言。

在他的努力下,以往时候被称为“奇技淫巧”之学,如今已经登大雅之堂,从事这些技术者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,连科举都设这方面的专业了,这是陈易力排众议而推行的。

陈易期望,在他推动之下,整个社会能对“科技”知识重视起来,从而带动整个大唐的科技水平往更高层次发展,争取早日研制出原本要几百年,甚至千年以后才会出现的东西。

比如蒸汽机、火车、电器、现代火器等等,他当然知道要研制出这些东西来并不容易,但只要整个社会重视人才的培养,重视科技的发展,经过几代人或者十几代人的努力,花上几十年,上百年时间,应该会有所成的。如今大唐的国力已经足够支撑在这方面的大规模投入了。

陈易还拿出自己的家产,设立各种奖项,奖励那些在各方面表现突出,创造出成就的人来。

当然朝廷也有这方面的重奖。

这些措施的实行后,许多士子不再谋求科举当官一条路了,他们纷纷投入原本大多人不屑的“奇技淫巧”方面研究去了。大唐的科技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。

机床在陈易主事的几年后不研制出来,这就是其中一个奇迹。

有了初级的机床。制作许多东西就很方便了!

陈易不只在科技等算作“文”的方面特别重视,他也非常重视武备。

军队国家化、现代化的步子一直没停过。府兵制作为常备军的组成方式早已经退出历史舞台,只作为预备役制度使用。各卫军已经进行了重组改编,左、右卫等大唐十六卫继续保留,但已经完全不同于遥领府兵时候的样式,而差不多成了后世时候集团军的样子,分驻在全国各地。

大唐的武装力量维持在八十万左右。

各领军将领只管军权,不能涉及民生,军、民彻底分开,领军将领几年内也会轮换。并且还有一整套监督体制,及军队调动的制度制定,避免领军将领专权,给大唐埋下祸患的事发生!

火药制造出来,以后的战事再也不能停留在冷兵器的模式下。陈易主持了军器监多年,在主持朝事后,对军器监依然非常重视,甚至经常亲自过问军器监的武器研究。在他的主持下,每年朝廷都会投入大量财力制作新式武器。新制作出来的武器,主要是火器也很快就会列装到军队中。

为了培养合格的领军将领,在完备大唐皇家军事学院的同时,朝廷还在洛阳、太原等地陆续建设了几座新式的军校。以后所有校尉以上的军官都要经过军事学院的培养才能担任。

军备投入连年增长的情况下,水师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,正往海军方向发展。

与其他大臣所想不同。陈易很注重海军的发展,要让大唐的领土继续扩张。海军是必须要大力发展的。因此他也大力推广远洋贸易,并花大力气提高造船技术。远洋贸易的发展。造船技术的不断提高,除可以换取大唐所需的物品外,还可以积累远洋航行的经验,直接提升了大唐水师的力量。

陆师、水师的力量都往更加大方向发展,大唐的兵威才会真正声震天下!

在完备科举的同时,朝廷还推出了武举制度,每年都会以科举的样式选拔勇武之人。如今的科技条件下,是不可能完全抛却冷兵器作战的模式的,勇武者在战场上,还是非常有作用的!

文武之道都要重视,重文轻武只会给国家带来灾难。

陈易的目标很明确,就是希望文武之道都发展,最终让大唐称霸世界。

当然他知道,要实现这个目标,任重而道远,至少在他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了!

但他肯定会为此做准备!

要征服天下,让中国的领土无限扩大,除军队战力及其他科技方面需要发展外,一定数量的人口是必须要保证的。如今的大唐疆域面积至少比陈易穿越前所处的后世要大两倍,如此广阔的地方,人口也只不过六千万左右,依陈易的估计,如今的生产力条件下,至少两亿左右的总人口,才是合适的。

人口太少,许多事做起来有点力不从心。

军队要兵源,所占之地要移民,所有这一切,都需要入口的补充。

可以说如今的大唐人口是非常欠缺的,必须要大力鼓励生育,提高人口数量。

奖励生育的政治早已经制定,这些年大唐的人口出生率还是不低的,但因为医疗条件落后,幼儿的死亡率也比较高,加强基础医疗的建设,也是重中之重。

陈易在指使官员们依他所想制定政策鼓励生育的同时,也通过其他手段获取人口。

战争是获取现成人口最好的手段,战时俘虏的人虽然不能完全充作人口数,但战俘可以用来当作劳役,让他们为大唐的基础建设添砖加瓦。这在一定程度上,可以算是人口的一个直接补充!

人口增长了,素质也一定要提高。而要提高人口素质,教育是根本。

大唐的国库收入以几何级增加,国库殷实,许多事就可以方便做了。

在一群亲信大臣的支持下。陈易在主政后几年内,已经制定出一系列普及教育的政策了。虽然没办法普及全民教育,但一定年龄的儿童大半入学的可能性还是有的。

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。国家赋税收入的增多,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开始大幅度地增加,陈易态,在十年之内,能让天下百分之六十的适龄儿童入学,因此他也一力促成了每县一所官办学校的建立。

每个县一所官办学校还是远远不能满足所需,还需要进一步扩建,许多富裕之地已经有两三所甚至更多的学校建立起来。学校建立多了,教师的数量也必须要增加。其他配套设施比如书本等缺少也是个难题,印刷技术的改进,降低书本的成本是必须要做到的,只不过一切都要时间来解决。

陈易相信,教育方面的事可以很好地解决,只要朝廷足够重视。

而支撑陈易进行诸多改革,并花费巨大投入做事的最大基础,就是大唐农业的连年丰收。

民以食为天,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。

粮食问题是任何朝代都最难解决。也是最需要解决的一件事。

陈易对农事的重视在刚刚得武则天重用之时就开始了,占城稻也就在那些年引进。

这些年在作物种植方面,他也花了非常多的精力,指使手下之人。派人不远万里去到海外引进土豆、辣加、蕃茄、玉米等作物。这些作物的引进,不但极大地丰富了大唐的物产,并终于有机会可以让天下任何一个人都不饿肚子了。土豆、玉米的高产。让种植这些作物的百姓心花怒放。

陈易不但亲自过问民间种植情况,还身体力行。亲自指导官员们主抓各地的作物种植。

各级官府官员对农事也不敢轻视,在陈易的大力推动下。大唐境内精耕细作的先进种植技术得到了全面的推广,水利灌溉设施也得到了大力的修整。数管齐下的举措下,粮食的产量连年大幅度增长。

百姓不再需要担心粮食够不够吃,他们担心的是粮食多了,没地方堆放。各级官府也在犯愁,多收的粮食没地方堆放。官仓已经一再扩建,但仍然满足不了堆放粮食所需。

陈易为此很骄傲,他也因此威望日隆,属下的大臣们对他敬若神明。让百姓不再饿肚子,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极难做到的,但现在却在陈易主导下做到了,如何不让人敬佩。

粮食多了粮食深加工的产业也开始兴盛起来。

唐初时候因为粮食短缺问题,官方严格控制酿酒行业的发展,因为这要消耗大量的粮食。

如今粮食不用愁了,官府也开始鼓励包括酿酒在内的粮食深加工行业的发展。

有了富足的粮食,有了官方的支持,酿酒等粮食深加工待业得到了迅猛发展。

但这些还是消耗不了积余的粮食,大量的粮食被销往海外。

大唐多余的粮食,换来了大量的金银器物,及其他一些新奇物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