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科举为官指南第34节(1 / 2)





  杨云清他这个时候还在庆幸,还好他这几年每天都有坚持锻炼的习惯,还学了一些拳脚功夫,所以这个时候,尽管身上衣服单薄了一些,但是他感觉还能坚持的下去的。只是到时候在号舍里,他少不得需要活动活动手脚的,从前些日子买的考前注意事项的那个小册里,杨云清知道这个会试是连炭盆都不会提供的。

  没有多久,杨云清就听见了梆子声,他知道,这是贡院的门开了,他该进场了。

  第76章 会试 这章很无聊,可不买, 就是考试……

  从还算暖和的马车下去, 杨云清马上就能感受到外面寒风吹在身上遍体打颤的感觉,还好没过一会,他就缓了过来, 也渐渐适应了。

  杨云清他来了这之后, 休整了一段时间,因而现在精神面貌很是不错, 没有半分萎靡之感。不过在排队进场的时候,杨云清看到了不少风尘仆仆、一身倦怠之色的应考举子。

  杨云清猜测, 要么是这些举子, 第一次来京城参加会试, 没有经验, 出发的时间没有安排好,导致来了这京城之后, 还没有来得及休整,便直接得来参加会试了。

  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原因,那就是路途遥远。这种情况的举子, 运气实在是不好。他们因为路途原因,乡试结束后, 等放榜了, 便要向京城这边赶来, 但是也堪堪只能在会试开考之前, 提前到个几日, 到了之后, 根本就休整不过来, 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,这古代的交通实在不便。

  不过每年,到不了京城的举子极少, 除非是因为生了重病或者是家中有长辈去世,不得不守孝这种不可抗的因素。

  有些举子家境贫寒,而到京城来参加会试的路费也是一笔不小的银子,让他们拿,说实话东拼西凑最后也能拿的出来,但少不得一顿肉痛。

  不过就杨云清所知,大周朝在这事情上可以说是还算人性的了,参加会试的举子是可以根据路程远近去领银子的,路程近的一二两,路程远的三四十两,而且在来的途中,还可以免费住在驿站,吃喝都是免费的,这样就又省下了一笔钱。

  只不过是条件会是极其简陋一些,或许比起驿站里提供的那些吃食,很多人都宁愿吃自己带的难啃的干粮。这样一来,到了京城的时候,还能剩下一些银子呢。

  杨云清他作为即将去京城参加会试的举人,自然也是可以去领这个路费的,不过他不缺这一点银子,也就没有去。

  “都排好,一个一个来,不得大声喧哗。”前面衙役喊道。

  杨云清他前面就还剩下几个人,然后马上就要到他了。说实话,这个时候说要不激动也是不可能的,多年苦读,成败也就在此一举了,更别说杨云清此次还有拿下会元的野心。

  除了衙役在这边一个个的搜检,在旁边还时不时的会走过一队巡逻的兵士,比起乡试也是庄严肃穆多了。

  此次搜检,照例也是需要脱掉衣服的,不过衙役会把人领到一个简陋搭建起的棚子里,这样一来,虽然棚子里面也是偶尔四面漏风,但是比起外面,还是要暖和一点,没有那么冷,还能撑得过去。要是直接在外面脱下衣服搜检,杨云清估计,这还没进场呢,就得倒下几个。

  当然现在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,棚子虽然比外面好上那么一点,但脱完衣服后还是十分的冷,杨云清他好不容易才控制住自己,注意好自身的形象,没有当场抱着胳膊打颤。

  这会试进场之前的搜检,那是恨不得连头发丝都检查各一遍,夹层的衣服但凡他摸到有一点不对劲,就立马拿剪刀给你剪开看一看,鞋底只要不是像规定说的那样的厚度,就直接给你没收,或是不嫌麻烦的拿刀把鞋底捅开检查一遍,而考篮里的东西,那是都给你掰得碎碎的,就怕里面藏了什么东西。

  搜检完了之后,大家都是十分狼狈的在那整理一下仪容,没有谁会去笑话谁,反正大家都差不多。

  杨云清他这次分到的号舍位置很不错,朝阳的,白天还能晒到太阳暖和一点。而且会试虽然不提供炭火,但是热水还是提供的,杨云清他的这个位置,要热水就很方便了。

  杨云清领过三支蜡烛,然后进了号舍里面等着考官分发考卷,他当然也是没有闲着,照例还是在等待考卷的时候,收拾了一下号舍,把号舍弄得干净了一些。

  此次会试的主考官有四人,其他的同考官也有十几人,一共加起来也有二十人左右的样子。因为此次会试,干系重大,所以诸位考官是慎之又慎,考生进场后,他们又巡了好几趟场,之后看着时间差不多了,几位主考官才让人把考卷分发给诸位考生。

  这第一场考的是三道四书题,四道五经题也就是经义题。这也是惯例了,每年乡试也是这些,各种老套的题目都出遍了。而会试到底是会试,虽然都是那几个题型,但是比起乡试难度却到底是上升了不少,有的题目不仅出的精妙,而且还会不注意的误导你,让你一不留心就偏了题。

  这第一道题目出的中规中矩,“荡荡乎,民无能名焉;巍巍乎,其有成功也,焕乎其有文章。”

  杨云清他猜,这个就类似于现代高考中的送分题,简单一些,免得见了后面难的题目后,弄得整张卷子没有一个题目会做。前面好歹能有一道题目是会的,脸面也好看些。

  上面的几句,它们出自《论语·泰伯》,这是里面孔子称赞尧的话,大概意思就是说尧这个人很伟大,人民找不出词来表达对尧的赞美,他的功绩也太卓越了。

  这个意思很容易看明白,而答题时的要点也很清楚了,就是要考生来颂扬古圣先贤的化育之功,比如说尧为人民干了哪些事,用了哪些贤人,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借此表达一下咱们大周朝君主也是这样英明神武,然后自己也要效仿古代贤人那样,辅佐君主,干出一番大事业来。

  虽然这个题目很简单,但是也要小心,不能出错。不过总而言之,这道题目就是一道送分题,只要政治立场正确,外加没有什么言辞错误,一般都没有什么问题。

  而写完这个第一道题目,杨云清就开始看第二道了。

  这第二道题目,那难度比起这第一道,简直不可同日而语,那个难度是噌的一下上去了,第一道与第二道,大概就像是小学加减法和高中奥数题吧。

  第二道题目只有一个字 ,就是“二”。这一个“二”字,给出的信息量太少了,就单说那《论语》里面,这“二”就出现了不下十次。

  这个时候,贡院里面其它的号舍里面,有不少考生都在冥思苦想,绞尽脑汁的思考这个“二”到底是什么。

  还好杨云清他当初才开始参加县试的时候,就一直担心会出这种偏题怪题,因而四书五经是背的滚瓜烂熟,里面那些看起来能出偏题怪题的句子,他全部都重点背诵。

  这个“二”,他印象很深。如果他没记错的话,这个是论语中的一句,那句话就是:“曰:’二,吾犹不足,如之何其彻也?’ ”

  四书之中,就这一个“二”是独立断句,其它再也找不到一处。杨云清当时就是因此,才对这句话印象格外深刻。

  这句话前后全句是:哀公问于有若曰:“年饥,用不足,如之何?”有若对曰:“盍彻乎?”曰:“二,吾犹不足,如之何其彻也?”

  对曰:“百姓足,君孰与不足?百姓不足,君孰与足?”

  这段话的意思是,鲁哀公问国家财政不足怎么办,然后有若回答说可以减税到十分之一,接着哀公问十分之二的税尚且不够用,怎么还减税?但是有若他却回答说,百姓富有君主怎么会不富?百姓贫穷君主如何富?

  这道题目,用现代的话来说,那考的就是民本四项,不是有那句“少年富则国富”吗?换在这里就是“百姓富则国富”。

  这个题目,它就是体现了那个民本思想,想要国富,那就先富民,虽然看起来简单,只是一道四书题,但是这却也是一道讨论治国理政的题目。

  这个时候,还有许多考生还在想这个“二”的出处呢,杨云清他就已经把思路得出来,快的可不是一点点。

  杨云清提笔写道:“惟二可免于告匮,故昔人变法而不辞。惟二仅免于丰年,故今日踌躇而有待。”

  开头便直接破题,说明文章题目的意义与内容,文字简练含蓄,把题义破开 ,但是也不能太平淡,最好的破题当有石破天惊令考官眼前一亮之感,这样就像现代高考看作文一样,下面的内容还没看 就已经在心里给了你一个高分。

  杨云清这个破题可谓破的好了,本来这个题目就难,到现在还有人连出处还有题目的意思还没有想出来呢,而杨云清他不仅想出来了,还写的如此只好,这样一来,等后面考官阅卷的时候,便高下立判了。

  杨云清继续写着,“以为二之取下未奢,为君父者,岂不轸民情。以为二之取下过多,为臣子者,又当相国势。”

  写完之后,涂涂改改,措辞检查了几遍,没有犯忌讳和一些明显的错误,杨云清便终于放松的把它誊到考卷上了。

  这个时候 杨云清也没有特意在意书写,因为自从乡试往上考,每场考卷都是交上去由专人誊抄之后,才开始批阅的,这样就防止了以字迹认人来舞弊的情况。